雲端一旦被認為是所有事物的必然目的地:營運、開發、公共應用程式、儲存,以及現在的 AI 資料,這些挑戰都出現了。雲端能夠快速擴展,但價格卻難以駕馭。資料治理決定特定資料的就地部署儲存。有些工作流程在置於雲端時,會遇到延遲和其他效能問題。因此,許多企業都接受混合式方法是最佳前進途徑的想法,因此他們能夠提供必要的架構來優化工作流程。
然而,正如 Pure Storage 技術策略總監 Eric Burgener 所言,我們近期的網路研討會「Boldly Go:新一代資料儲存”:「雲端不是最終目的地。」 事實上,如 Burgener 和其他專家所解釋,雲端根本不需要被視為一個位置或目的地。在雲端作業模式 (COM) 中思考雲端資源更聰明。
我們如何定義雲端營運模式?
從高層次來看,雲端作業模式是以“雲端”不再是雲端供應商的同義詞的新興現實為基礎。雲端技術可視需要重新包裝,以因應特定使用案例,並透過雲端模式隨處交付,無論其託管地點為何,也不論使用者身在何處。市場正在回應,許多廠商如 Pure Storage 提供基礎架構即服務 (IaaS),以及其他專為實現雲端營運模式而設計的產品。
現今的企業如何利用 COM 的優勢
現在讓我們看看雲端營運模式能為組織帶來的優勢。
隨選基礎架構: 需要資源的使用者不必經過採購流程,這可能會為專案時間表增加數天或數週的時間。他們只需使用自助工具,即可向現有雲端部署申請資源。
SLA 式配置:雲端作業模式能讓員工指定技術規格以外的必要資源,例如頻寬、運算和儲存,但也能夠說明業務目標,這更易於使用。這些規格可能包括應用程式類型、使用者數量、分散方式,以及預期的效能等級。
OPEX 而非 CAPEX: 雲端的原始優勢之一就是無需購買硬體,也無需將成本轉移到預算的營運費用方面。有了廣泛可用的基礎架構即服務選項,OPEX 效益甚至可用於就地部署或邊緣部署。
持續的正確大小: 成本不僅分散,整體而言應該更低。採用雲端作業模式代表只需支付使用費用。
不中斷的維護與升級: 軟體更新甚至硬體更新都能夠完成,不會造成停機或可靠性問題。
應用程式行動性: 當應用程式需要移動時,例如,當它們從原始部署中擴展時,雲端操作模式有助於不中斷的應用程式遷移。
整合式雲端、整合式管理: 雲端作業模式通常由統一計算和儲存資源的軟體管理,將它們整合到單一介面中,以進行配置和管理。解決方案通常包含基礎架構如程式碼 (IAC) 和軟體定義儲存等技術。
遣返: 隨著企業因成本、治理或其他問題而擺脫傳統雲端部署,許多人發現,隨著雲端作業模式隨處可用,他們能夠將雲端資源帶回就地部署。然後,他們可以根據就地部署、傳統雲端和邊緣位置之間的效能和成本來分配資源,同時還能獲得雲端的優勢。
全都在雲端上?
即使您不在雲端,也能像雲端一樣運作。Pure 資料儲存平台和作業系統與雲端一樣流暢、軟體驅動、服務導向。有了 Pure Storage 作為基礎架構作業系統,您就能消除障礙。
因此Pure Storage 的“大膽”發展,前所未見,隨處都能使用軟體定義的儲存和儲存即服務,帶來雲端作業模式。
觀看我們“大膽行動”網路研討會的第 1 部分和第 2 部分,了解 IT 部門在就地部署雲端的所有優勢下,以及開發人員自由無縫部署應用程式的下一個領域。

作者: